海兴小枣

  • 全县枣树种植面积达19万亩(其中冬枣4万亩),年产小枣2000万斤,产值达3000万元...[详细]

海兴西瓜

鱼子鱼粉

  • 海兴县鱼子鱼粉市场主要集中于辛集镇,包括辛集、于庄、魏庄、赵家、长裕5个市场,总占地面积300亩,市场摊位1500个,市场营销户1400余户,从业人员5600人。固定资产总投资5000万元,2003年鱼子鱼粉产值达5。6亿元,销售产品18。5万吨,销售收入4。2亿元,实现利税3500万元。全镇大...[详细]

海兴冬枣

  • 海兴冬枣是河北省沧州市海兴县的特产。海兴冬枣个大皮薄、肉质鲜嫩、酥脆无比、色泽鲜艳、酸甜爽口,并富含多种有益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尤其富含核黄素,被誉为“冬枣之王”。 海兴县冬枣种植面积4万亩,已结果面积2万亩,年总产量50万斤,冬枣收入500万元。建有恒温库2个,贮藏冬枣40万斤,拥有冬枣苗...[详细]

传统盒子灯制作技艺

  • 传统盒子灯制作技艺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渤海之滨的海兴,流传着一项古老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盒子灯制作工艺。它源于民间“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习俗,其制作工艺极其精巧,是连锁式反应的灯烛、焰火、花炮及民间故事的综合组群体。 民间传统盒子灯制作工艺是多项艺术的融合,它包涵了民间美术...[详细]

海兴剪纸

  • 海兴剪纸为沧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沧州地区海兴剪纸在当地是一项颇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剪纸是民间的一种传统装饰工艺。它的制作,即是用剪刀将色纸剪成各种花卉、鸟兽、人物、图案等。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各种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至宋、元时,发展成为在节日或新婚嫁娶中,剪...[详细]

海兴南锣剧

  • 海兴南锣剧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兴南锣剧(初称打枣调)是由宋元时期的柳子腔中的《耍孩儿》和明代的俗曲《打枣杆》又称《挂枝儿》等民间说唱艺术演变而来的,是海兴一带流传最为广泛的剧种之一,海兴一带有120余个村庄先后组织过南锣剧会。明末清初形成海兴南锣剧,距今已有约400年的历史。海兴...[详细]

海兴西路梆子

  • 西路梆子是现在的河北梆子的雏形,形成于清道光年间。其前身为山陕梆子,经商人传入今河北海兴一带,当地人结合本地的哈哈腔、罗罗腔、柳子戏、渔鼓戏、秧歌剧及地方民歌、鼓词等说唱艺术兼容武术、杂技、舞蹈等民间技艺,形成了西路梆子,并迅速传播开来。唱腔高亢、激昂、曲回跌宕,尤其善于表现悲腔,明显具有山陕梆子向...[详细]

西路梆子

  • 西路梆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路梆子是现在的河北梆子的雏形,形成于清道光年间。其前身为山陕梆子,经商人传入今河北海兴一带,当地人结合本地的哈哈腔、罗罗腔、柳子戏、渔鼓戏、秧歌剧及地方民歌、鼓词等说唱艺术兼容武术、杂技、舞蹈等民间技艺,形成了西路梆子,并迅速传播开来。唱腔高亢、激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