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特产民俗> 四川省> 成都市> 温江特产

川派盆景盘扎技艺为

川派盆景盘扎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派盆景盘扎技艺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温江,位于成都平原腹地,距西南最大的城市成都公十公里,气候宜人,地热平坦,土地肥沃,全年气候温和,温差小,是国家级生态区的核心区域,目前,温江区盆景种植面积1万余亩,主要分布在玉石、寿安等乡镇,主要品种有乌柿、梅花、贴梗海棠、罗汉松、紫薇、银杏、六月雪等,盆景产品畅销全国,并远销韩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温江的川派盆景盘扎技术起源于清朝末年。清朝末年,寿安镇百花村就已形成川西花木盆景,是川西盆景的发源地之一。“川西花王”陈开钦为代表的陈氏家族种植花木的历史可追溯到满清时代,到目前已有150余年的历史。陈开钦是闻名全国的十大盆景师之一,精通川派盆景创作技艺,并培养了很多盆景界和园艺界的优秀弟子,把川派盆景发扬光大。其技艺超群,将川西花卉的生产、培植、造型与清代园林溶为一体,享有盛名。70年代以来,温江川西花木盆景多年来在温江发展壮大的同时,积极带动周边农民从事盆景花卉苗木种植,川派盆景的制作和花木流通,花木品种有罗汉松、贴梗海棠、桂花、玉兰、紫薇、银杏、金弹子桩头等。温江盆景在陈开钦、叶瑞金、李明福、王永弟等一大批技艺精湛盆景艺术大师的带动下,形成了为数众多的盆景盘扎专业队伍和寿安百花、黄碾村、玉石金马村等盆景专业村。目前温江区正在筹建万亩川派盆景基地,建成后年产各类盆景将达100万盆以上,年销售将达1亿元以上,对温江花卉产业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川派盆景对树桩造型、山石盆景造型、树石组合类盆景造型有独特的技艺和方法。树桩造型可分为多干式、一株多干式、斜飘式、仰卧式、过河松式、大悬崖式、小悬崖式、丛林式、附石式,总之是根据树桩的自然形态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处理,使之闪烁出灵性的光辉。山石盆景的造型技艺则更加讲究起承转合和景物的对比参差之美。其方法共分开合式、一角式、散点式、高远式、平远式、深远式以及山势的起承转合法,强调的是视觉所造成的美感。树石组合类盆景造型主要分旱式和水旱式两种,根据不同的实物和环境来营造不同的艺术气氛。水旱式树石盆景的造型更为复杂多变,强调的是山水之美的和谐统一。
  川派盆景由简到繁、再从繁到简的过程,前一个“简”是简单,后一个“简”是简练。同其他盆景流派一样,根据“树姿近画”的造型原理,先有自然类,后来经过模仿老树的姿态和变化,不断总结出了表现这种姿态和变化的技法规律,通过历代盆景艺术家的创造和完善,最后归纳为10种身法(分别是掉拐法、对拐法、接弯掉拐法、滚龙抱柱法、三弯九倒拐法、方拐法、老妇梳妆法、直身加冕法、大弯垂枝和巧借法)和3式、5型。盆景艺术大师陈思甫在他的专著《盆景桩头幡扎技艺》一书中写道:“若以规律类平技式桩头论,成都和川西地区的主干弯曲、校视下倾的造型,乃是仿照峨山高寒之地长期被积雪压抑的松柏的低矮老态,雪融化后,树梢直立,枝桠由垂转手或略带倾斜状。故尔平枝式规律类型桩头,枝盘渐至盘端往下斜而平整,或技盘基部下倾、盘略下斜而平整。”这说明规律类来源于生活。但它又高于生活,是对大自然的艺术概括与艺术加工,并且进而如古典诗歌的“格律化”一样,使之集中展示传统美学中的基本原则:对称美、平衡美、韵律美,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有统一,活泼而有序,庄重而灵动。“它摆脱了自然现象对盆景艺术的盲目控制,以清醒的理性、充沛的情感统驭着它的反映对象。它一方面再现大自然,另一方面又主动地表现人对自然的审美理想。在艺术形式上,它以严谨的格律作为基本的结构原则,它是盆景中的‘格律诗’。”

  信息来源: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